质量足够高的艺术现场记录。好几个项目都有令人动容之处。最喜欢的是老流浪艺术家,他恐怕是真正,寄蜉蝣于天地,融身心于大美之人。搁十几年前,涉世未深的那会儿,大概还会对这部电影,这身行头,这个调子,这类活动,这个圈子,这种生活,充满向往。现在看这小帽墨镜却稍感别扭。人工智能时代营销已大数据精准化个性化投送,这种以固定穿搭作为艺术家个人招牌,icon(想管它叫挨糠),不管愿不愿意,已经成为某种属于上个时代的遗存了。法国新浪潮运动,在它亲祖母的手中,在当下这个一切都在向着可能是终点的方向狂奔的世界,在民众艺术鉴赏功力积累深厚的老欧洲老法国,肉眼可见地垂垂老矣。
《脸庞,村庄》这个记录片,观赏起来像公路片一样,随着镜头走过很多地方,一路上的风景旖旎,没有特别的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你感受到的,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老一少的搭配,奇怪却又莫名的和谐。JR不肯摘下的眼镜,就像阿涅斯的老友,哦不,多年好友,这样显得对老年同志更加友善,——年轻时的戈达尔。感觉他们站在一起就是一幅画,我可以看很久,欣赏很久,有种自带背景音乐的浪漫。
记忆深刻的片段,就是海边的礁石了吧,或者说是那个从悬崖上坠落的碉堡残骸。他们一起费劲心思的选照片,甚至有意见向左的小插曲,用心测量残骸以及记录潮汐时间,最后费劲心力将照片粘贴好。贴好后的远景,美得不可方物,把他比作像一个摇篮里的婴儿,比喻的真恰当,但是面临了一晚上的潮水,第二天早上再来的时候,已经是毫无踪迹,像竹篮打水一场空。生活大抵也都如此,时光稍纵即逝,红尘滚滚一场梦,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人生似乎也是如此,用力的做事,用心的生活,但最后都化为一抔黄土,归为大地,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就像阿涅斯说的那句“海总有它的道理,还有风,还有沙。”我觉得这句话好浪漫,海、风、沙,无情胜似有情,总有它的道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所谓存在即合理。阿涅斯最爱的:一个是猫,一个是山羊。但山羊生性好斗,斗殴打架容易弄伤自己的蹄子或肋骨。奶农就在山羊小时候把角给去掉,只需20秒,据说不疼。这样来换一生的安稳度日吗?可是没有角的山羊,还是山羊吗?这真的存在吗?这些确实都值得思考。但是也有人会留着山羊的角,她说,山羊有角就要给留着,不会锯掉卖钱或者烧掉,没有合理的解释,尽管它们会打架,可人类也会打架。是啊!人也是会打架的啊,也不能因噎废食把手都砍了吧。
充满艺术气息的纪录片,感觉每一帧都是艺术,都很灵动甚至神奇。原来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当矿工的照片贴了满墙,看着心中觉得非常震撼。尼娜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大了那么多倍贴在墙上,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差点哭出来,我也是。可能是那一瞬间的冲击,原来,似乎艺术这个东西也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高远,那么触不可及,平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艺术光照普及。
再回到电影名字《脸庞,村庄》,每个脸庞都有一个故事!我觉得最动人心弦的是那个75岁的老艺术家,拿着自己都不知道是最高还是最低的退休金,住在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说的那段话却格外浪漫:“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量,还有宇宙给予我住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么大的生活空间啊!”月亮为妈、太阳为爸、宇宙住所,哪怕住在山野小屋,自己布置却格外温馨舒适。捡到的纽扣做成艺术品,叉子挂在枝头做装饰。风铃叮叮作响,随风而动,敲响的好像自由灵动的乐章,那飘然自在的灵魂就是我最向往羡慕的!无穷无尽的创作想象,日子过得安逸满足,天大地大,何处不能为家?
最后,希望自己可以拥有更加单纯的灵魂,更加自由的灵魂,更加艺术的灵魂。做一个像阿涅斯那样有灵魂有趣的人!
如果说今年戛纳电影节有什么爆点,那法国新浪潮硕果仅存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新作《脸庞,村庄》(Visages, villages)无疑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唯一?)。人们惊讶地发现,虽然新浪潮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瓦尔达给人带来的新鲜与感动却依旧如故——至少在电影节过去的一个多月里,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依旧不减,而且有趣的是,我们越是思考影片看似质朴和随意的手法,越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大概一部可以称为“佳作”的电影,莫过于此。
《脸庞,村庄》是一部“非典型”纪录片;或者说,纪录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属性。影片记述了阿涅斯·瓦尔达本人和摄影艺术家JR在法国全境内开车旅行,途中不断为普通人拍摄巨幅艺术照片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事件进程、人物状态的现场捕捉,也充斥着随性的摆拍甚至虚构的成分。不过,瓦尔达似乎并不是很在意维护一种所谓纪录片的既定规则,甚或对于这样一位将近90岁的老人来说,她本人就已经是规则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更像是一种艺术理念的“自赏”,它恰如其分地融合了作者性格中的种种可爱之处和艺术行为的真诚与高尚,如同瓦尔达之前拍摄的纪录片《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中那个标志性的“心形土豆”一样,让人打眼一看既觉得好笑,又惊叹于其在平淡生活中发现艺术点滴的能力。
不得不说,想要获得“自赏”力相当之难,因其不仅需要创作者对自身理念和技法的高度自信,更需要理念和技法本身具有的高度的趣味性和成熟度,否则退一步则为“自怜”,进一步则为“自恋”,两种心态都将无法激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使影片最终沦为自娱自乐的失败之作。
在影片里,瓦尔达和JR二人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拍摄巨幅黑白照片,并将成品贴在建筑物上,使之短暂地成为当地的地标性景观。无论是邮差,石油工人,码头工人的妻子,还是面临拆迁的居民,全都在二人的创作范畴之内:JR用摄影车/静态影像记录,瓦尔达则用摄影机/动态影像记录静态影像记录的过程,静态与动态两种影像艺术嵌套在一起,使得影片的内容与影片本身共同描绘并构成了法国大众和社会的全景。
可以说,影像艺术的社会性是《脸庞,村庄》最为动人的层面之一。上层社会、布尔乔亚统统缺席,平凡始终凸显。当一张张毫无特点、无甚美感的脸庞被放大、张贴在某个村庄的一隅,其大小足以占据一整面墙壁时,“观看”它们成为了观看影片的必然进路。你无法忽视这些属于人的脸孔,它们也终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样的展示中,人不再是普通的、淹没在群体中的微小分子,不再是环境中可有可无、无人关照的边缘性角色,而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具有艺术性的个体。不同职业的装束、动作充满了奇妙的美感,就连一只山羊也惊人地用自己的外观诠释着严谨的对称构图,令人惊愕于人造与自然中漫溢的古典主义绘画般的神性色彩。
影片内外,无论是片中被张贴在墙壁上的原型还是坐在银幕前的观众,都被这种艺术形式深深折服和震撼着——他(她)们,也许是在整个人生中第一次体味到,哪怕是再普通、再卑微的人生,也可以有进入公众视野的“辉煌”瞬间,也可以成为高雅艺术描绘的对象,也可以跳出琐屑、跳出日常、跳出工作,去接近艺术,感受生命存在的高级维度。
这是瓦尔达和JR这趟艺术之旅和影片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双向价值,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早在创造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显现出来。这也是《脸庞,村庄》(或者说瓦尔达式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它深深地介入了现实,并意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改造和美化它,希望通过艺术家的特殊视角挖掘出普通生活中的非凡质素;她没有猎奇地围捕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而是希望用艺术拥抱他们,让他们物质性的存在与精神性的艺术融为一体,从而达成一种对自身和他人的双重净化。
除了在沿途的村庄中记录普通人以外,瓦尔达和JR也试图在历史的片段交叠中探寻艺术美感与自身存在的关系,比如JR向瓦尔达展示了诺曼底海滩上一座从悬崖上坠落的巨型德国地堡,后者则拿出了自己年轻时为已故摄影师居伊·布丁拍摄的照片。二人和他们的团队好不容易将居伊·布丁的巨幅画像贴在了地堡上,但随即却被上涨的潮水冲刷地无影无踪。这是《脸庞,村庄》的另一个层面——即影像艺术的历史性,视觉艺术作品为历史线索构造出一种奇妙的交汇,但这些交汇往往转瞬即逝,在滚滚浪潮中显得不堪一击;而这些正是瓦尔达90年积攒起来的个人记忆,其脆弱易逝,让人不胜唏嘘。
片尾更是如此:瓦尔达和JR一行前往寻找老友让-吕克·戈达尔,未料怪咖了几十年的戈达尔至今依旧本性难移;他本人始终没有现身,只是故意在纸条上留下几句只有瓦尔达才能看懂的“密语”。短短二三言深深戳中了瓦尔达的泪点,我们无法确知瓦尔达流泪的原因,但清楚地知道她的哭泣是因为怀念——怀念自己的丈夫雅克·德米,怀念新浪潮时期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好时光,怀念一切爱与痛苦交织的岁月——而在这些回潮的记忆面前,影像终究变得乏力起来。身为摄影师/艺术家的JR不得不跳出他的职业身份,甚至跳出《脸庞,村庄》为二人圈定的角色限制,化身为“少女之心”的抚慰者。
二人静静面对着日内瓦湖,湖水温润,但却与诺曼底海滩潮水的汹涌殊无二致。他们所寻觅和记录的脸庞,最终在拍摄者瓦尔达自己的脑海中找到了回响。这不禁让人想起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的结尾:
他不再看见自己朋友悉达多的脸,却代之以其他的脸庞,许许多多、长长一大串的脸……这人的笑容让他回忆起所有的一切,回忆起自己一生中当年曾经爱过的一切,回忆起自己一生中当年曾经认为有价值和神圣的一切。
文|汤旅
年逾89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在2017年第70届的戛纳电影节非主竞赛单元展映了自己的新纪录片《脸庞,村庄》,这是继《阿涅斯的海滩》(2008)的后又制成的一部口碑极佳的纪录片(九年间瓦尔达也有小的短片或系列纪录片拍摄)。
实际上,在这六十余年里,非虚构类影片占据了瓦尔达的大多数创作。从迷人的法国知识女青年到可爱的蘑菇头时髦奶奶,沿袭着左岸派的精神,她从未让自己老去。
1955年瓦尔达完成了她的电影处女作《短角情事》,散漫诗意的两条非相关的叙事线各自展开,已浑然弥漫着左岸派的朦胧与生活诗意。
在随后几年里,瓦尔达其实一直在创作实验短片与主观散文电影。如《走近蓝色海岸》(1958)(正是《脸庞,村庄》的结尾戈达尔所留的第二句诗)、《穆府的歌剧》(1958)等等。直至1962年才创作出在影史上留名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但瓦尔达的纯虚构类影片创作并不算多,也只有《幸福》、《天涯沦落女》等几部影片稍有名气。她更多的关注点、成就在于她对实验影像的探索。
比起电影导演,瓦尔达与左岸派一同的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杜拉斯更关注于非故事片的创作。与法国新浪潮的那一批青年不同,左岸派更早地介入到艺术电影的创作中,并将先锋性贯穿其中。在阿伦雷乃与克里斯马克的带头下,他们创作了《雕像也会死亡》(1953)、《夜与雾》(1956)等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声画分离式的散文电影。主观评论附加在影像之上,处于纪录片、艺术电影、先锋电影之间。
同时期的女性代表则有玛格丽特-杜拉斯、阿涅斯-瓦尔达,以及稍晚创作的香特尔-阿克曼。
在八九十年代,这种影像尝试已处于一个黄金时期,且不同于早期一味追求的晦涩,更加成熟。如维姆-文德斯(德国)的《寻找小津》、克里斯马克的《日月无光》等等,私人影像的口吻悠悠道来,闲散且轻松。
因此左岸派的尝试更加靠拢艺术馆的创作,当青年新浪潮正创作艺术电影时,左岸派则在开拓先锋的实验影像。在新浪潮中走得最远的戈达尔反而与左岸派的气质更加接近,与瓦尔达度过了动荡与平静交织的艺术年代。这也就是瓦尔达在《脸庞,村庄》结尾中感叹落泪的原因之一。
那个黄金美好的河畔无法原样重现,戈达尔与安娜卡里娜夫妇、瓦尔达与雅克-德米夫妇在蓝色海岸读书创作的时期也一去不复返了。
可爱的瓦尔达教母一直在自己自由的创作天地里驰骋来去,穿梭在镜头前后,自由灵活地多角度转换。
这一次,瓦尔达比以往更多地出现在镜头前,随时随地在展现着她活力的状态,沿着村庄旅途而摄。
在前作《阿涅斯的海滩》中,私人的絮语满满当当,以“阿涅斯”为题,串起的自然是关乎自己的感悟,放置一生的创作片段,如同把碎片式的数据放置在影像里,对过去的缅怀意味更浓。海滩的装置艺术是底色,而使之光亮的是碎片式穿插的瓦尔达的回忆影像。
九年后,当瓦尔达再度制作出一部纪录片,呈现更多的则是她与JR艺术摄影师所做的事、与村庄的人交涉产生的勾连。现时的存在才是重点部分,而回忆则成了无法原样复制、显影的部分,一如戈达尔的缺席,尽管是调皮中的可爱,也不禁令人感伤。
相比前作,《脸庞,村庄》已经去掉了许多过去的繁复尝试,如拼贴、分屏、大段的声画分离主观式语言,相反,它回归到纯粹的简单与可爱中来。
剪辑依然是由着个人抒发式的思路来的,时而穿插不经意间想起的电影,如看到一群山羊,便想起了自己于1954年在滨海圣奥班拍摄的那张照片,以及后来的实验短片《尤利西斯》,将旧作穿插其中。
瓦尔达虽然已将这种互文了然于心,但这些穿插不再是影片的主要部分。类似于《拾穗者》,主要是记录了瓦尔达想关注的旁人,随性的自我思考只作为添色剂。它比《拾穗者》更加直接,去掉了大段的主观旁白,任由第三方摄影师跟随自己,瓦尔达与JR的行走,延展着影像的内容。
看似一目了然、直接的行为其实是瓦尔达多年的沉淀。想通过照片留住即将消逝的记忆,以实体的形式印在墙壁上,是几十年来左岸派艺术家们一直在关注的话题。在《墙的呢喃》(1981)中,瓦尔达已经将壁画与街景结合,通过壁画探讨身份、记忆等母题,在形式灵感上早有渊源。
但在《脸庞,村庄》中,这些形式上的超真实感隐去了,瓦尔达选择将画面中的内容简单直接地呈现在眼前,不做过多艺术修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瓦尔达与JR着手做的一个装置项目过程。
这样的简单、愉悦让人根本不想用条条框框的理论去束缚它,瓦尔达的影像正如她本人一样,灵活、自由,作品的自由程度跳跃在文本理论之外,除了可爱、感动,无需再过多赘述。瓦尔达与众人一同完成创作,灵活影像便是“可写的”。
作品一如女性的呢喃一样柔软,不同于戈达尔的孤独哲学气质,瓦尔达直面镜头,拍摄自己的眼睛、脚部,并用布努埃尔的“割眼桥段”消解治疗的严肃与恐惧,在敞开的状态自由来去。想去摘掉JR的眼镜,想去发现一切,与所有人交流。
“You choose total freedom but you get total loneliness.”
——摘取自瓦尔达的影片《天涯沦落女》
自由并非女流浪手的一意孤行,而是愉悦地发现生活的妙处,一如阿涅斯-瓦尔达。
2017/12/17
· END ·
有个莫名的习惯,在旅途中的公路上或者飞机上,面对一闪而过的村庄,我总会去想那里住着怎样的人们,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此刻经过,他们此刻又在做什么呢?而这部作品就沉浸式地把我这种想象习惯铺开,同时全程辅以摄影/装置艺术的欣赏(巨物爱好者同样巴适),让人仿佛可以嗅到乡村小路上的清新,感受到扑面而来海风的强劲,每张脸庞虽无特别,但那种真诚的笑容及每个故事都历历在目。
影片看到一半后,可惜我不会插画,就很且非常希望有那么一幅简单的画:一顶帽子、一副墨镜、一个双色布丁头、一身花衣服、一台相机、一辆mini van,因为贯穿整片的这些形影不离的元素看起来就很舒服,或者说它们代表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对生活态度的坚持。尽管从头至尾一个一直在抱怨,一个一直在坚持,但最后为了安慰双色头,墨镜可以主动摘下,我们可以互相不理解,但是我们互相尊重,那份相知的感动与感激充盈了整个本已模糊的视线。欣慰的是,最后结尾的画面渐变成了动态插画,怎么、居然、可以这么懂。
这部作品会在人的心里留下一颗种子,一种感觉,当下也许无法具体描述,但会慢慢萌发,希望到了那一天,在你的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